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格外重视对潜在金融风险的管控,因此采取了渐进、审慎的资本账户开放方式。
2019年9月,我国开始全面取消对QFII和RQFII投资额度的限制,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无需再经事先审批,投资便利程度已经大幅提高。二是如果接下来中国经济复苏的基本面不及预期,或系统性金融风险持续上升,央行仍有可能边际放松货币政策。
其二,在机构股权比例开放上,中国通过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方式逐步放松,并于2020年6月取消了外资参与资本市场服务业、保险业的股比限制。从2009年到2015年上半年,跨境套利、套汇交易肆虐,这类交易通过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结算渠道,实现了规避监管的目的,带来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暂泡沫。第二个是历史上形成的该货币的网络正外部性及其使用上的路径依赖。尽管随着中美经济增速差的缩小,中美利差也将从2020年的250个基点左右回落到100-120个基点上下,但即便如此,这一利差的存在在金融开放加速的背景下仍可能吸引跨境资金流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也即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两者可以看作一枚硬币的两面。
但正因为它和比特币一样是由私人部门创设的,没有政府的信用背书,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纷纷对这一稳定币形态存有戒心,担心它会威胁到货币主权。但是人民币汇率仍有待进一步走向自由浮动,其一,由于人民币汇率仍缺乏足够的双向弹性,本币汇率持续高估或低估不可避免地成为常态,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后,极有可能会出现跨境资本的大规模进出,进而为投机性攻击提供空间。以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过去几年,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在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构建新的碳市场监管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构建交易所、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的共同监督机制。七是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确保碳市场有效发挥引导资源向低碳活动配置的作用。建议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制定可持续投资战略,确保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充分评估气候问题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我国含ESG主题概念类基金和使用ESG投资策略构成投资组合的基金合计270多只,存续规模约为3000亿元。
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底层资产记录,发行绿色低碳主题产品。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对外投资中所应遵循的环境和气候标准。
但是,与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还面临着若干挑战。加大对绿色项目和客户的支持力度,支持高碳行业客户的低碳转型,压降棕色项目和客户的投融资风险敞口。从需求侧看,落实碳中和意味着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与措施。第四,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包括提供用于开发清洁能源的土地资源、设置可再生能源消纳额度、实施补贴和税收减免、提供担保、推出碳减排支持金融工具等。
可比性较高的风险披露能够优化市场透明度、提高市场效率、为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机构投资者 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始积极探索ESG投资,逐步开展了相关能力建设。采用资产碳排放强度、高碳资产敞口、绿色或零排放资产占比等指标作为评估资产组合可持续性的参考,并加强与这些指标相关的信息披露。落实《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指导投资机构遵守《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马骏,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金融》2021年第20期 进入专题: 碳中和 绿色金融 。2020年12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要针对金融机构研究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五是鼓励主权基金开展ESG投资,培育绿色投资管理机构。二是指导金融机构对高碳资产敞口和主要资产碳足迹进行计算和披露。
四是围绕碳中和目标,建立更加强有力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对此建议:加快拓展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并加快扩大全国碳市场的温室气体覆盖范围,将甲烷等纳入管控范围。积极发挥其股东的影响力,利用质询权、表决权等股东权利,推动被投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升ESG表现,督促其在重大经营决策中充分考量可持续要素。强化有偿配额及抵消机制设计,适时推动有偿且差异化的配额分配。识别和量化气候相关风险后,金融机构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披露。建议参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按碳中和目标的要求以及对任何可持续目标无重大损害原则,在绿色信贷统计标准、绿色产业目录中剔除清洁煤炭等化石能源相关的高碳项目。
鼓励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参与,适时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拓宽控排企业节能降碳资金来源。对气候相关风险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一是以碳中和为约束条件,修订绿色金融标准。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环境监测,并进行预警处置。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分析,强化能力建设。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作出了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推动构建支持转型金融的框架。建议外汇管理部门、主权基金和社保基金继续加大可持续投资的力度以引领社会资金参与,相关方式包括按可持续/ESG投资原则建立对投资标的和基金管理人的筛选机制等。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完善企业或个人客户绿色画像,提升客户识别与穿透能力,促进支持绿色低碳行为,推送绿色低碳理财产品。建议尽快推出碳期货产品,发挥风险管理功能,建立规范的碳金融市场。
截至2021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累计发行了约1.6万亿元绿色债券。建议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制订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战略规划,强化治理机制建设。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实现绿色金融业务数据报送管理、统计分析、业绩评价和风险监测。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也应组织专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能力建设和相关国际交流。
将增强和发挥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摆到碳市场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碳金融及衍生产品创新。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前瞻性的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分析,包括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三是制定重点行业风险评估标准和风控服务规范,进一步强化保险业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在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风险可能成为重大的金融风险来源。鼓励个人通过自愿减排、碳普惠等方式参与碳市场,将绿色出行、植树造林、节电节能等低碳行动转化为收益。金融机构应该强化对气候相关风险,尤其是转型风险的识别、量化、管理和披露。
保险 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的发展成果初步显现,但与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在产品供给、保障覆盖广度和深度、风险数据积累、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如果因为转型中的企业目前属于高碳行业而无法获得融资,则转型就很难发生,而大范围的转型失败将会导致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人民银行已经表示将要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将较低风险的绿色资产纳入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在保持银行总体资产风险权重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提高棕色资产风险权重。从国内外经验看,以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会侧重于评估气候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保险公司从承保业务角度一般使用巨灾模型估算损失并对保险定价,资产管理机构及银行和保险机构的投资部门会评估气候相关风险对资产估值、投资组合收益率等指标的影响。
在碳中和背景下,建议国内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对气候相关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开展环境气候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建立气候相关风险的治理机制和管理框架,完善投前、贷前气候相关风险评估和投后、贷后气候相关风险管理,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加快对碳风险对冲工具的研发。二是加强绿色保险相关数据积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费率厘定、承保理赔、风险管理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持。
而在刑法领域,我国《刑法》对于以网络为对象及通过网络实现的犯罪做出了系统的规定,其中与网络非法有害信息规制联系最为紧密的除了煽动、教唆类犯罪外,就是修正案九所规定的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阅读]
亨利?梅因爵士将有关财产的传统概念(archaic notion)与权利时效联为一体合而论之,此举蔚为风尚。 [阅读]
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阅读]
但在行政案件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从事行政审判工作的法官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增加,案多人少的窘境在不少地方愈发严重。 [阅读]
总体上看,这7章的内容主要围绕下列5个主题加以展开: (1)法律语境内充分证成与科学证成在一定程度上既相区别、又相类似。 [阅读]
[6]放宽想象的视野,则影响广大、无远弗届之力量不是金钱,而是抽象理念之律令。 [阅读]
那人还活着,并恰恰听到了这次布道,遂将该牧师告上法庭。 [阅读]
第二,我会特别关注历史中国的特点。 [阅读]